首页 > 科幻灵异 > 互身 > 地底迷程 第五十章

地底迷程 第五十章(2/2)

目录

“那我就还知道一处记载,也合得上。我父亲啊,最近得到一本据称已失传的古籍,里面也有个说法,称要去往“天”,需穿越九界。”

“噢,又是什么书”

“是个宋刻本,叫《八庙怪录》,又叫《穷怪录》,听说过没”

“听,听名字就是本奇书。”我犹豫了一下说。

“当然是本奇书。苏州顾家当年收藏的《锦绣万花谷》你总该知道,你那时候最喜欢描摹宋版字。”

“知道,以前在学校还听过关于它的讲义。”

宋版《锦绣万花谷》是宋代一部类书,也就是“百科全书”。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曾评价该书:“书成锦绣万花谷,画出天龙八部图。”这部书是当时的天文地理与人文风情等各类书籍的集成,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,自然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。《锦绣万花谷》版刻之精美,当世无双,从汉字雕版美学价值来说,也是大学期间经常会被提到的范本。

“就是嘛,你那时卖弄笔墨还得过奖。”老谢说。

“你说那书,跟《锦绣万花谷》有什么关系”

“嘿,《锦绣万花谷》上面,对其有条目记载。”

“你这么一说,还真有点印象。”

“想起来了吧。”

“好,你是说,《八庙怪录》里有穿越九界的说法”

“对呀,说了你还要大吃一惊。那本书记录的全是古代传说中精怪和神仙两类故事。其中有个故事,讲的就是傩鬼祭祀的来历,是不是更巧了”

“太巧了。”我说。

就在我俩一个讲得开心,一个听得有味,突然听见一个动听的声音:“两位才子,别再卖弄见识,我们要走险路了。”

我抬起头,见沈新不知何时,已去掉头罩。

不仅她把头罩取了,小武和毛鑫也都没再戴头罩,此时正在那里,看着我俩发笑。原来他们已经监测了好一会儿,并未发现空气中存在危险,就解除了防护措施。我和老谢于是也拉开拉链,把头罩给取了。

“怎么了,又要往哪里走”我问。

“下面,”沈新转过身,指了指她背后。

这时,我们已走到这片洼地最低处,就像在一口大炒锅里面,四周看起来都比这个位置高。在我们面前,带形单叶草环绕的洼地中央,赫然出现了一个圆形窟窿,口径约有四、五米,口子边缘以石料筑台,石台不高,略宽。

又是一口大井。

跟前面碰到的同类古井不同,这次,我们面对的是一口旱井——至少目前是这种状况。这口井里不仅没有水,井壁上还安装了可以绕行而下的石梯。因为多采用叠石交错垒砌,大部分古井其实都可以攀援而下。但像这口井,直接在井壁上设计了方便的石梯,却也稀罕。我记得,只在梦中见过一次。

石梯由很粗的条石修砌,根根错落,形成螺旋梯步,延伸向井底深处,看起来依然结实。这些石梯间距不大,每根梯面却至少有二十公分宽,长度在六十公分左右,如果不恐高,行走在上面还是很安全的。

我们开启灯光,照着往井底看。不出所料,又是看不见底。

“不会真要从这里下去吧”我问。

沈新好像已经做出了决定,而并非等着要跟我们商量。

“害怕吗”她反问。

“不是害怕。这梯子一圈圈往下转,看着就头晕。”

“要上九重天,可不那么容易。”

“可这不是上天,是入地。”

“天有九重,地有九层。我好像听见刚才有人讨论过这问题。”

“你怎么确定,所谓九重天,会跟这口井有关”

“这些日子,我们所到之处,都会出现水井。这可不是巧合。很明显,水井就是下行通道。刚才进来,不也经过了一口吗不过,那些水井可不是提供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使用的。但旱井却不同,而且这口井里有梯子。”

我知道,自己根本劝不住沈新。对是否要从这里下去,两个年轻人肯定不讲条件。老谢看来也不会反对。所以我想还是算了,不跟他们争。

其实,我也想看看,这口井到底能通向哪里。那晚在兴隆旅社,我做那个梦里,也有像这样一口井,几个身份不明的人,不知如何下到井底,还在里面召唤出了一尾大鱼。在那个梦里,当时也有个女的。

书页 目录
返回顶部